张雪松:在挑战中成长,为高铁制造贡献智慧

  张雪松所在的中车唐山公司,因拥有一批像他这样的勇于向世界尖端技术挑战的高铁工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国产首列CRH3“和谐号”动车组在这里成功下线,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够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如今,这里又成为“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的诞生地之一,平均每七天就会有一列“复兴号”下线交付使用。

  在唐山公司铝合金厂总成车间,我见到了匆匆而行的张雪松。一身灰色工装,一副金边眼镜,张雪松的言谈举止都透着浓浓书卷气。说起自己从一名仅有技校文凭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世界尖端动车组制造技术的经历,他语言朴实:“没办法,逼出来的。”

  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引进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一举站到了世界顶尖技术的最前沿。身为钳工的张雪松,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挑战,通过考试成为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铆钳班班长。

  铝合金车体制造是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与传统碳钢车体结构不同,动车组的车体大部分由铝合金型材拼接组焊而成。起初,由于没有铝合金车体焊接制造技术经验,工友们明显感到原来的焊枪不那么听话了,铝工件也不听使唤了,变形、开裂……

  这项技术的攻关势在必行。张雪松带领铆钳班16名员工开始了摸索。特别是针对各个部分的铝合金车体焊后容易变形问题,他从一个小小的截面开始进行试验调整,2米、5米、10米,再到整辆车的组焊拼接,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张雪松总结出了大量科学、实用的焊接反变形技术参数。

  如今,中车唐山公司已经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高速动车组500多列,总计4000多辆,从当初试制的第一辆铝合金车体开始,张雪松所在的铝合金厂做到了全部动车组车体质量“零缺陷”,为搭建中国中车谱系化动车组产品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让张雪松和同事们感到自豪的是,2012年,中车唐山公司为德国西门子公司批量提供了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实现了从引进到出口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产品的华丽转身。

  在唐山公司铝合金厂侧墙车间,一台蓝白色的新型工业机器人格外醒目。技术人员介绍说,这就是张雪松用来打磨高速动车组车体的“秘密武器”。

  从生产装配铝合金车体到维修管理数控设备,再到打造标准化、数字化生产线,这是张雪松对自我的又一次挑战。

  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的每一道关键工序都要由大型数控设备来完成。为此,2005年9月,唐山公司引进了价值3亿多元的几十台尖端数控设备。可问题又摆在面前:由于心里没谱,厂里没人敢上前维修。

  紧要关头,当时已在全国小有名气的钳工状元张雪松主动请缨——“转行”,再次挑战自己。

  “你现在已经是钳工状元了,有必要转行吗?”“就你这技校底子,万一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可咋办?”面对工友好心劝说、善意提醒,张雪松却铁了心:“人这辈子总得奋斗一回,奋斗过了就不后悔!”

  为尽快进入角色,他买来专业书籍,一点一点地“啃”。白天工作忙,他就晚上学,总计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最终,面对国际最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作为机械钳工,张雪松凭借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精湛技艺,20多次排除各类疑难故障,攻克了铣刀“抬头”机构和60米FOOKE加工中心导轨安装设计隐患等8项难题。其中两项申报了国家专利,甚至解决了外国专家都没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我们技术攻关基本上都依靠机器人,这也是今后高铁生产全面实现‘智能制造’的突破点。”张雪松说,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动车组智能化生产进程,正是他和工友们关注的重点。

  为此,张雪松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机器人操作原理,带着工友们一起探索车体“智能制造”。2017年下半年,他又开始攻关机器人打磨技术。“我们已经开始调试机器人打磨车体短侧墙,并准备在年内投入使用。”张雪松说。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进技术发起挑战。”张雪松说,自己的“小目标”就是把“张雪松金蓝领工作室”打造成高铁制造技术的创新平台。

  2010年,中车唐山公司设立了“张雪松金蓝领工作室”,由张雪松牵头专门开展一线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培养高级操作技能人才,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如今,工作室已经吸收了130余名技师和技术能手,设立了10个工序固定生产小组、4个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开展了技术汇报会、创新交流、导师带徒、现场演示等一系列活动,组织了多项技术攻关。

  到2017年,张雪松和他的工作室带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已经累计完成技术创新600多项。

  “一列动车组由8节车厢组成,只有全部动力同时发动,整个列车才能跑出风一般的速度。”张雪松说,一个人再能干,力量还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创新技术,让每个人组成“动车组”,才能推动公司大踏步前进,才能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长盛不衰。

  近年来,随着大批年轻工人进入公司,张雪松把培养年轻人尽快成长,使他们能够早日独立胜任岗位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己通过实践琢磨出的点子,都拿出来与工友们分享交流。自己在技术上取得的每一个突破,都向团队传授,变成大家共同的知识和本领,这是张雪松对自己的要求。张雪松有记笔记的习惯,多年来积累了十多万字的“工作日志”。在公司组织开展的“教学练比”活动中,张雪松将这份饱含着心血与汗水的“绝活儿”日志,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大家,变为集体操作的“工作法”。

  在张雪松带领下,当年的铆钳班成了公司最早的“金牌工序”,16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法”和“绝活儿”。其中,3人成了公司“金牌员工”,4人被任命为工段长,9人到其他班组担任班长,2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4月17日,唐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联合举办唐山市“最美工匠”发布仪式,张雪松等8人荣获唐山市“最美工匠”荣誉称号。

  作为技术工人,张雪松甘于奉献,积极肯干,推陈出新,将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如果说高速动车组代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国速度”,那么勇于挑战、从不服输的张雪松就代表了新时代中国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

友情链接: 站长资源平台